| 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 |
京ICP备1803086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5526号">
010-62263429
研学旅游:研学背景基础与学习机制探讨
京师文旅 6月1日
一、研学旅游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就有类似游学的学习方式,从古代学者的经历中依稀能看到现今研学旅游的影子,诸子百家周游列国,了解各地风情的同时学习新知、传播各家的思想。
然而古代的游学方式太过久远并没有流传下来。
而西方在17、18、19世纪贵族中兴起了的“大游学”运动,即通过孩子去欧洲各国旅行学习来培养孩子的能力,现今欧洲学校仍可在申根协定国之间举办跨国研学旅游活动,这成为西方教育中的传统活动之一。此外日本从明治时期也兴起了游学活动——修学旅行,让学生直接体验社会,学习自然文化知识,培养与人相处的协调性,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欧洲游学
我国在2008年广东省开始提出了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在假期期间组织开展修学旅游活动。国家层面看,近几年才陆续推动研学旅游相关政策的出台。
如何建设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特色研学旅游已经成为目前广泛关注的重点,研学旅游必将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有学者研究总结,国外对研学旅游的研究先进,发展机制也趋近完善。国内起步晚,相关研究内容更侧重于对研学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近年国外研究重点早已转向国际教育旅游方向。此外国外研究方式多样,多有数据基础的定量分析;国内仍然处于描述为主的定性分析,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
二、研学旅游的理论基础
研学旅游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以及研学旅游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按照现代旅游业的要素分类标准,研学旅游的构成要素研究清晰一致,但目前对研学旅游的本体研究目前仍显薄弱,教育学意义上的研学旅游理论渊源以及研学旅游中的学习机制研究成果较少,只有极少数文章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学旅游的构成要素
按照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分类,旅游通常包括旅游客体、旅游主体和旅游介体三个部分,根据此分类标准进行考量,有学者认为研学旅游包含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参加研学旅游活动的中小学学生、研学旅游活动基地以及提供研学旅游服务的旅行社四个重要因素。
中小学研学旅游
其中,中小学生是研学旅游的活动主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是研学旅游的保障方、决策者和组织者,研学旅游活动基地是体验乡情、市情、省情、国情的旅游载体和平台,旅行社是联系参加研学旅游的学校学生与旅游目的地资源的中介。
(二)研学旅游的理论基础
1、自然主义教育
自然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代表了一种遵守自然秩序、遵守自然本性的教育观念,这在中西方教育中都有体现。
西方的自然主义教育代表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遵守一种自然的秩序,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反对经院派的教育方式,主张儿童走进自然,直接从大自然中学习各类知识,通过儿童对自然的观察、认识体验大自然中的一切,这种教育方式是灵活的,也符合儿童身心特点。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即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系统构建者。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必不停的实践探索才能真正学到本质,旅游与体验的教育方式是一个人从小到大都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巨擘,他的观点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主张人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对自然万物进行直接的接触与观察。
中国的自然主义教育更是源远流长,道家应该是自然主义教育的鼻祖。道家主张向自然学习,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人的成长要遵循自然而然的法则,向自然学习。此外儒家孔子周游列国,门第众多,孔子的学问也肯定不是纸上谈兵无凭无据,而是通过不断实践、丰厚的阅历总结出来的。
中西方自然主义教育虽然体制不同,但毫无疑问,教育的理念都是统一的,便是走向自然、顺其自然的教育理念。
2、生活教育
所谓的生活教育就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为了生活,怎么样生活就怎么样教育。
正如陶行知指出的: “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狱、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的场所。”就教育的手段而言,生活教育反对把学生关在学校里,犹如把鸟儿关在鸟笼里,主张应该办开放的教育,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体验,“以青天为顶,以大地为底,以二十八星宿为围墙,人类都是同学”。陶行知这种行知合一的教育思想,把教育放在广阔的生活场景中,教育是开门办学,是开放式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开展研学旅游活动的启发是重要的。可以说,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在中小学生中推行研学旅游课程,把研学旅游纳入教学计划中,就是为了强调教育理应回归生活世界,教育理应面向生活、服务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新知。
我们不仅需要知识的教育,更需要生活的教育; 我们不仅需要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更需要从各色生活中习得知识,得到情感的陶冶、素质的提升。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3、 休闲教育
休闲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甚至是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它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以及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形势下,教育成为了速成式的知识灌输方式,应试和工作技能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这样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其他重要部分,尤其是休闲部分。休闲就是闲暇的时间,人如何度过时间,并恰当地处理好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都是值得受教育者充分重视的事情。
美国著名休闲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学生要自由选择去玩,去探索他居住的那片土地,去尝试一门新的爱好。
“休闲作为教育的背景”涉及“通过休闲实现的教育”,包括在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环境中,如教室、操场、课后活动、夏令营和社区教育项目进行的教育。因此,休闲教育的理念应该得到普及,走出校门进行研学旅游的教学活动,无疑是两全其美的教育方式。
长期以来休闲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学生不会正确地利用闲暇时间,常常在闲暇时感到无所事事; 而当从事休闲活动时,又有很多不恰当的选择以及不恰当的行为。休闲教育的缺乏,也导致长久以来强调的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无从谈起。
休闲教育除了体现为一种生活的教育,同时也体现为教学方法的革新。休闲是一种价值,是增添城市活力的直接要素,是促进人们享受生活的重要载体。这种体验的特征反映在教育领域里,则是“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自然主义教育是研学旅游教育的原则的话,生活教育理论则指明了研学旅游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手段,休闲教育则是一种教育形式。
研学旅游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一种旅行的方式感知周围的世界。这种教育形式就是一种休闲教育,它能让学生学习旅行的经验,并在充满体验感知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
(三)研学旅游中的学习机制
中小学生的研学旅游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 “研学旅游不仅是研究性学习,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体验。”已有学者从经验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赞同经验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认为,“旅游中的学习仅有个体的自主反思是不够的,还需要正式的学习形式。”
这就引出了“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对旅游的教育功能进行研究”的视角。
持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其哲学基础在于“人类的理性总是嵌入在具体情境里的,并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每一种情境都是人类在某一个特点的时空点上发生着的认知过程与人生体验”。
由此来看,学习是一个参与情境的过程,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是一种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研学旅游在学习动机上源自于现实情境,在学习本质上参与真实的实践,在学习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在学习过程中有实践共同体的互动。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