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文化遗产向国家文化公园成功转型的路径探索 ——
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为例(下)
6 处理好6大关系
整体性展示与特色性体现的关系。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形象标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应体现国家水准、展示国家形象,这就需要从总体规划上体现这一国家文化形象的整体性;同时,由于大运河涵盖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六大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因此,还要充分挖掘和展示6种不同大运河地域文化的特色,做到特色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物质性展示与精神性传播的关系。大运河文化既包含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既要依托现有世界遗产点段和各类文物,进行展示性空间设计与建设,体现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性、旅游性价值,也要以适当展陈和演绎形式,表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和利用价值,两者缺一不可。
项目建设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对世界文化遗产点段,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
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其主要目的是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容并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坚定国人文化自信。所以,实现其社会效益应摆在突出位置,不仅要高水平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还要高水平利用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有效传承和传播大运河文化,即在不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和相关生态产业。
规划评审与事后监督之间的关系。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沿河8省市,面广量大,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有必要加强顶层设计,设立国家层面与地方的组织协调机构,尽快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管理办法》,组建国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委员会,对各地上报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项目进行归口评审。另外,要充分发挥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明确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确保其严格按照评审通过后的规划文本组织建设和运营管理。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沿运河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理应承担主导职责,认真组织学习《建设方案》,结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对涉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各类规划和建设方案进行一次全面的修改完善,形成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抓紧组织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更是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在规划建设和管理利用中需要汇聚民智、发动民力,要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在政府主导、引导下参与其中,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各方合力。
7 做好6大重点工作
梳理好大运河庞杂而分散的文化资源,弄清文化“家底”。由国家文化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和沿线城市,围绕大运河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等内容,通过遥感技术、无人机、实地调研、文献收集等方式,进行彻底调查,建立起大运河数据库和三维数字图景。科技赋能,实施“大运河文化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工程”,建立权威、统一、动态的大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打造集管理、研究、展示、监测等功能为一体的大运河数字公共服务平台。
保护好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原真性。我国已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但就整体而言,当前的管理办法行政层级较低,法律约束力不够。应参考《长城保护条例》等条文,尽快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用法律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保驾护航。
打造 “大运河超级IP”。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核,启动“大运河文化+”计划,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以大文化IP为纽带,与特色小镇、动漫影视、旅游产品等的有机融合,传承好文化基因,打造一个集景观性、文化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加强功能分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按照《方案》要求,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加快建设大运河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实施保护传承、研究挖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5个基础工程,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聚焦重点,梯度推进,点面发展。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发展水平梯度较大,不能平均用力,应在支持上有所侧重。先在大运河沿线上选择几大节点性城市,支持一批创意性强、震撼力大的优质项目,重点引入或培育几家战略性文化企业,发挥其先锋示范与引擎带动作用,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增长极和排头兵,然后“以点带面”,拉动区域整体崛起。
统筹好沿线城市的资源与力量。创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合作组织、合作机制、合作政策等内容,组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联盟”,加快建立大运河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沟通制度、评估考核制度,成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发展基金”,发起“大运河国际高峰论坛”,联合打造“大运河文化庙会”、大运河主题演出或影视作品等。同时,组织招募“大运河建设志愿者”,推动形成运河文化命运与利益共同体,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样板。
“免责声明: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