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803086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5526号"> 京师文旅_5A级景区创建_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乡村振兴与落地实操(二)

京师文旅_5A级景区创建_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

| 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 |

research

专题研究

research

专题研究

乡村振兴与落地实操(二)

 导言:战略落地、任重道远
“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操当下来看是最好的抓手,很多地方也都把发展旅游当做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但客观地说,大多数乡村都不太具备发展传统旅游的资源禀赋,也错过了发展传统乡村休闲游的契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地区就无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毕竟乡村振兴依然需要产业先行,乡村旅游虽然被看作是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但其中三产融合才是核心。对于缺乏旅游资源与区位的广大农村地区,依然有途径激活农村产业潜力,延伸产业链,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附加价值,最终实现农村产业的转型发展


到底什么是三产融合?

农业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社会价值。农业不仅有生产功能,也有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每一种功能都会衍生出无限可能,这也是三产融合的基础。要想做好三产融合,在农村的大环境下,首先需要辨析一、二、三产究竟是指什么。


一产
一产通常泛指农业生产,包括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现代化高效农业。例如“鱼菜共生”系统就是典型的特色循环农业。将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以水作为媒介,将鱼池中的水过滤后直接提供给蔬菜作为生长的“营养液”,被蔬菜吸收“脱肥”后的“营养液”又流回鱼池供鱼生长,最终达到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土和肥”的鱼菜协同共生的目的。


二产
二产是“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业物料、人工种养或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总和。从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品种类别来看,还处于产品种类较少,品种单调的阶段。我国在统计上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共12个行业。


三产
三产是“农业相关服务业”,拓展延伸农产品功能和提升附加值,如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品牌展示、文化传承等,近年来农家乐发展愈加壮大。


三产融合在本质上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的,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的方式,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把一产向二产向三产拓展,进而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增收的目的。尽管三产融合对于农业产业转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农业产业和农村地区特性,三产融合面临着投资吸引力较弱、融合路径混乱、产业要素不足和利益联结相对松散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产融合面临的挑战

农业自身效益低,

不利于三产融合资金筹措
由于产业需求弹性低、产业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和自然条件要求高等原因使得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再加上自然灾害、瘟疫等原因,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从而难以吸引大额投资。

产业融合限制多,
三产融合路径选择比较混乱
一些地区的三产融合项目有的是农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简单相加或捆绑;有的是地域空间上的拼凑,属于农业种植与工厂毗邻而作;有的是农业文化旅游概念的炒作,收入主要还是靠种植业;还有一些地区谈起三产融合仅想到了农产品深加工这一条路径,收窄了融合的路径,也扩大了潜在的开发区式债务风险。

农村地区产业要素不足,
不利于三产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产融合发展需要产业要素的支撑,尤其是人才、资金和公共设施服务成为重点、难点。大量的三产融合项目遇到的首要难题,是实实在在的人才问题。另外,农村地区公共设施和服务的短板,以及农村地区对经济先进地区的生态贡献被大大忽略了。这需要政府牵头主导进行改进,也需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来解决。

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相关利益联结松散。
一些三产融合项目的利益联结机制设计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所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编写相关政策申请材料;一些三产融合项目的利益联结契约往往停留在简单的收购关系上,容易由于市场波动或单方面违约而难以持续推进;一些三产融合项目还存在传统开发区思维,有些地区甚至搞起了农业地产,做着“圈钱圈地、坐当包租婆”的美梦。

三产融合有两个核心点,一是三产融合的基础是农业,脱离农业的三产融合都在玩票;二是建立农业的新价值,用新价值创造新利润。如此看来,农业的“三产融合”,正是将传统的三大产业理念注入到农业产业内循环之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深度融合、纳入全产业链的流程,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价值链和效益链,通过产业间的相互补益和全面开发放大系统性效益能量,而不是单纯的一环一侧的改革、创新和增效。虽然三产融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但是全国范围内依然有很多优秀的案例,并形成了几类特色模式直接借鉴参考。

模式结合优秀案例
1 业内部有机融合模式
即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统一的模式

案例湖南宁乡

湖南宁乡近年来凭借县域经济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其中三产业融合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农业内部融合方面独具特色,在国内颇具典型性: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已趋成熟,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逐步优化。

一开始,村里就是稻谷+稻草,没有产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地还得花钱请人种。后来,他们开始尝试从土地改革入手,把村里的零散田块整合起来,再组建土地合作社,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统一将耕地对外租赁。为了让土地增值,他们将耕地划分成生产片区,租赁给新型职业农民耕种。采用“水稻+生态”的种植模式,将虾、鳖、鱼与水稻混合种养,建设葡萄、柑橘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并发展起农业休闲旅游。全村4500多亩土地全部实现‘双种双收’,抛荒现象基本杜绝。现如今,村民既可以拿租金,还能享受土地合作社的二次分红,如果愿意种地,还能再有一笔劳动工资,收入比往年翻番。

2 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案例
指从建设种植基地,到农产品加工制作,到仓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再到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行业集聚等,一步步走下来,就形成了一条龙“全产业链”。

案例苏州震泽

苏州震泽镇是以丝绸成为文化地标的小镇,他们围绕蚕桑,建立了一条集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美食体验、生态休闲等元素于一体的绿色经济产业链。起初,政府鼓励丝绸企业延伸产业链,从事源头开发,建设现代农业蚕桑示范基地。蚕农每亩有相应金额的生态补贴,这既让桑农在良好生态中可以获得收益,又将丝绸产业、乡村旅游和自然生态相融合,促进强村富民,实现旅游产业新的提升。此外,他们还建立了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这也是中国首个以蚕桑文化为主题,集农业示范、蚕桑科研、文化休闲、科普展示、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园,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震泽丝绸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形成了养蚕、抽丝、生产、经营、服务的产业链,全年蚕丝被年产量达300万条,蚕丝床上用品100多万套。当前,震泽已经集聚了100多家丝绸企业,年产值超12亿元。真丝旗袍、真丝画……一批批工艺新品不断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对象。

3 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案例
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或乡村旅游示范村,积极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学校。

案例江苏淮安

江苏淮安聚焦发展高附加值、高颜值的现代农业产业,以科技兴农、品牌强农为抓手,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拉长产业链、拓展功能链、提升价值链。

2016年,淮安水稻种植、育秧、仓储和加工、销售等29家企业组建淮安大米产业联盟,统一使用“淮安大米”品牌。目前全市已建成优质稻米基地270万亩,年产淮安大米76万吨,每年为稻农增收3亿元,此外,还建成高效设施园艺138万亩、特种水产养殖50万亩,“多而杂”“小而散”的旧面貌逐渐被“大而长”“大而强”的链式发展新格局所取代。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近180亿元、洪泽湖大闸蟹品牌价值80亿元、“淮安大米”品牌价值37亿元。目前,淮安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1件,数量居全国设区市第一,占全省的45%。

4 科技渗透发展融合模式案例
即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大力推广引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生产栽培模式等,实现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案例浙江狮峰山

每年进入到春季就是狮峰山采茶工最繁忙的时候。这里的人为了追求最好的口感,新采摘的茶叶必须立即摊晒,因为如果长时间积压在一起会影响茶叶品质。不过,采茶工以女性为主,她们攀爬狮峰山往返山路少则20多分钟,一些陡峭之处,翻山越岭过去,则需要一个多小时。为了保持茶叶鲜活,采茶工在采摘三四个小时后就将茶叶背下山,上下山数次,既辛苦又影响采茶效率。

2018的采茶季,菜鸟无人机组成的飞行编队往返于狮峰山与炒茶中心之间,将新采摘下的狮峰龙井茶叶运输下山。随后开始摊晒、炒制。因此,这一年的狮峰龙井第一采是由无人机运输下山。以前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这次不到2分钟就送到了。这也意味着,无人机的介入,让头茶至少提前两个小时上市。

用无人机运茶虽然会增加一部分成本。但是,狮峰龙井是“狮龙云虎梅”5种龙井茶里的最高等级,无人机运输显著降低了茶叶的损坏率,综合考虑还是非常划算的。

5 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模式案例
随着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逐步提高,特别是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产业发展呈现集聚态势,产业、产品品牌和价值不断壮大,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

案例河南西平县

近年来,西平县依托丰厚的文化积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用智能制造承接产业转移,用精益化管理实现服装制造产业的低成本和高效能优势,推动服装产业链建设,切实做好嫘祖文化与服装产业发展有机“嫁接联姻”。

2015年西平县在中纺联、省服装协会的帮助和指导下规划了占地5.31平方公里的嫘祖服装新城,定位打造服装产业转移的承载地、供应链价值提升的示范地和智能制造基地。服装新城内现有服装生产企业42家,既有像爱慕、领秀、梦舒雅这样的大牌,也有像棉娃娃、歌锦、3S这样的区域品牌,还有像阿尔本、国泰、新思维、华之诺这样的大型外贸加工企业,成为HM、Zara、优衣库、海澜之家、巴拉巴拉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生产基地。
2018年11月27号,嫘祖服装新城·智尚工园二期作为驻马店市2018年第四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的主会场开工奠基。智尚工园二期“时尚、科技、绿色”为引领,打造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培训、展示、时尚发布、电商、物流等为一体的服装生产的新制造、新高地。

 总结:乡村振兴、产业重塑
乡村重塑,重在乡村产业的重塑。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各产业发展的共同新趋势,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京师文旅_5A级景区创建_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